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從紙飛機開始的夢

從小男孩的天真夢想到創業的真實挑戰,二十年,一步一步走過。

從紙飛機開始的夢

從小男孩的天真夢想到創業的真實挑戰,二十年,一步一步走過。

童年的飛行夢
每個小男生,小時候應該都玩過造飛機遊戲。拿個紙箱挖洞,再剪兩片紙板插上去,張開雙手,從高處一躍就覺得自己能飛起來。那時候不會想「可不可能」,只想「好不好玩」。

 

創業的開始
二十年前,我帶著這份單純的心情,創立了這家公司。後來才發現,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。資金、人脈、技術、壓力……每一步都很難,也經常想過要放棄。但回頭想想,這二十年,我跌跌撞撞、慢慢摸索。有失敗,也有挫折,但也慢慢累積了經驗。回頭看,小時候那個想飛的小孩還在心裡。現在,繼續往前。二十年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開始。

瀟灑的吳爺爺

創業前 ~ 你要學,不然就會失傳了

阿公的交代

小時候,我常常跟在阿公身邊當小助理到戶外採藥草,回家後一起熬煮藥材。在阿公過世前幾年,他對我說了一句話。說是「交代」不如說是「拜託」因為我是長孫,他跟我說:「你不學,這些東西沒人接,就會失傳了。中草藥以後一定會被重視,我可能活不到那一天,但你可以。」

 

傳承的起點

阿公教了我很多藥草知識,特別是山芙蓉,他一直叮嚀:「這東西很重要,一定要傳下去,它能幫助很多人。」各種用途(涉及療效將之隱蔽),要記住這些。帶著阿公期待,我走上了創業的路。

 

創業的天真

剛開始,我想得很簡單,就像小時候學小鳥飛一樣。先種一大片藥材,確保有穩定來源;再採收、磨粉、攪一攪、裝瓶;最後就能賣出,收錢。如果運氣好,還可以賺大錢,完美。

 

現實的差距

只是,沒有告訴我的,還有太多。也比童年的飛行夢艱難許多。阿公他口中很好用很重要的「山芙蓉」這植物。沒有"身分證"。外國人常將朱槿(扶桑)與之混淆,亞洲人常把木芙蓉當作山芙蓉,所以很多銷售標示都"借牌"木芙蓉冠名。最不可思議的是~身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卻沒有被台灣衛生機關核可收錄可使用(在創業當時)。

開始

2001 ~ 2004

你不懂的,社會會教
2001年,我成立了「漢方研究中心」,專門研究錦葵科、木槿屬植物與山芙蓉活性成分。當時選在六龜區(鄉)靠近河床土地種下一大片山芙蓉,本以為能迎來好收成。當年颱風一來,由暴漲河水先幫我採收了。這一幕,我還是在電視新聞裡看到 ~ 那算是我創業第一場震撼教育。

 

起手式:肥皂
2004年左右,我抱著一包調配好中草藥粉,在屏東一間工廠門口連蹲了好幾晚,就等老闆開門。最後,誕生出了「山芙蓉國際」第一號產品"山芙蓉潔膚皂"。當初說要成立生物科技公司,親朋好友都以為會是生產甚麼高級產品,結果第一個產品竟然是一塊肥皂。訕笑、嘲諷聲比掌聲還多。

 

當年至南鯤鯓代天府虔誠擲筊,將阿公傳下配方能開發商品種類一一詢問~在王爺聖筊下,我們第二號產品決定了,開發過程依舊不順遂。拜訪了多家合格的化妝品代工廠,卻一再被拒絕。最後遇上現在長期合作的代工廠 - 當時還是就讀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的謝博士,年輕人彼此一拍即合,願意試試。事後回想,也能理解那些拒絕廠商:第一代產品「山芙蓉凝露」還是生藥粉型態,容易污染生產線,清理又困難。

跌跌撞撞的2年

2025-2026

安全與確效
第一代山芙蓉凝露剛上市時,得到的不是掌聲,而是市場質疑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:「山芙蓉安全嗎?」 畢竟連《本草綱目》都只寫了「木芙蓉」,哪有「山芙蓉」?我常笑著回答:「李時珍是明朝人,他又沒來過台灣,怎麼可能收錄山芙蓉?台灣特有種耶」(笑)雖然我蒐集了很多國內外學術單位研究論文,做成行銷資料,但質疑聲還是有:「那是別人的研究,不是你的」在2006年,我委託嘉南藥理科技大學,進行山芙蓉抗氧化實驗。專屬於公司第一篇paper誕生。

 
公司的起點
公司的第一筆「大單」收入,來自當時曾文水庫內「山芙蓉渡假大酒店」。感謝當時酒店執行副總牽成,還有該集團總裁 林宏宗先生提攜,讓我有機會為飯店開發一系列山芙蓉產品:潔膚皂、養生茶包、洗顏粉、精華液。這些產品被放在酒店商店街販售,還成為節慶伴手禮。那一刻,我真的感覺公司有了真正的起點。

 
生物科技真有趣
2006年底,已能把複方山芙蓉粉末萃取濃縮成精膏,第二代「山芙蓉凝膠」誕生。它的外觀、質地,比第一代土土的藥膏樣子更「像一回事」。我也驚訝發現:相同原料,不同萃取方式與劑量脫色工藝,效果差別這麼大。我開始認同那些原先對我質疑聲,並且更加注重累積公司自己研究論文,也慢慢將原本用來行銷的「外部論文」剔除。

 
已知用火
公司要長久經營,不能只有產品,還需要品牌。所以我開始注重包裝請人設計、商標申請,建立公司的LOGO,來保護阿公留下複合配方並建立商業防線。也持續尋找第三方檢驗單位,為產品做安全檢測與確效認證。

資金斷鍊

2007年

創業資金,全是我一點一滴存款。但很快我就發現,開生技公司「燒錢速度」完全超乎想像。有一陣子,只剩下銀行裡不多存款、倉庫裡賣不完商品,以及市場對產品效果懷疑。那時候我甚至用開水燙自己的手背來測試,還拍照存檔。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會問自己:那時候的勇氣到底是跟誰借的?

汙染生產線?

2007-2009

之前提過,第一代「山芙蓉凝露」是生藥粉型態,所以很多代工廠不敢接單。最後,遇到現在長期合作的謝博士(當時還是高醫藥學院的學生)。他拿了一些我調配好山芙蓉粉末回學校實驗,應該是無意中飄散到別組培養皿裡,造成他組實驗培菌一直失敗。他從顯微鏡裡看到培養皿裡「失敗」原因時,立刻打電話告訴我說道:你的東西會抗菌。當年屬於女性專屬的「私密呵護凝露」上市。

 

進駐行政院農委會農業生技「創新育成中心」,開始進行山芙蓉修護凝膠對傷口癒合與抑菌的實驗。這只是把我創業前 8 年累積的「點」,用學術科學方式,整理成「線」以「面」方式來展現驗證與發表。很感謝當年農試所長官們厚愛,願意讓這家小公司踏進農業生技階梯。

生技人不是生意人

2010

山芙蓉修護凝膠在製程改良和包裝調整後,市場反應不錯,銷售也逐漸穩定。產品還通過第三方檢測公司 SGS 的抗菌功效認證。雖然早在幾年前高醫大的實驗室意外就讓我知道山芙蓉有抗菌力,但那時不知道數據強還是弱。

 

後來,又取得第二份專屬認證 - 委託中州技術學院做的山芙蓉食用安全性評估,並經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認證通過,確認山芙蓉可以安全食用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基礎,才有後來 100~101 年度農業生技產學合作「台灣特有種植物山芙蓉糖尿病生物活性品之研發」這個專案補助。

 

為了區隔市場上開始出現的同類產品,我註冊了 HERCET®,成為公司專屬「山芙蓉複合配方」商標。同時,公司名稱變更為「百草禾生技」有限公司,並開始嘗試在大武山大面積種植山芙蓉。走到這裡,已經是創業的第十年,那一刻我才真的覺得自己算是「生技人」。

惡劣的商業競爭

當時,因為兩岸關係和緩、觀光交流頻繁,山芙蓉凝膠搭上阿里山議題而熱賣。但很多人不知道山芙蓉跟阿里山這個故事行銷情節是我在2004年左右針對特定市場,在電腦鍵盤前與左手2指間飄出菸霧,右手指逐字敲打出來。但市場一紅,競爭馬上就來了。很多廠商不只照抄我的銷售文案,有些甚至連改都懶得改,就直接複製貼上。有的跑到我的通路,用更低的價格搶單;我的簡報檔案跟DM的內容也被整段搬走,連來源都不標。最誇張的是,連我註冊的山芙蓉複方商標或照片也盜用。

 

更糟的是,為了將產品跟我做連結在業界散布謠言,說是之前是我公司合夥股東,因為我不努力經營公司亂添加成分把產品搞砸,最後才拆夥分道揚鑣。這些不實言論傳得沸沸揚揚。朋友常問我:「為什麼不提告?」因為......阿公除了教我藥草知識,還教過我兩件事:第一,如果遇到經濟困難需要產品幫助,要免費。第二,如果遇上糾紛,儘量高抬貴手。但...真相不是我有寬宏的胸襟,純粹是我沒多餘資金請律師。

挹注資源在成長

小時候都讀過萊特兄弟的故事吧?他們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次「有人可控制的飛行器」升空,這是時代壯舉。後來,波音公司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軍用與民用航機製造商。不過,波音公司並不是萊特兄弟創立。他們後來將大量精力投入專利申請與訴訟,缺乏持續經營與市場布局的策略。

 

如果當年他們選擇把精力放在研發與經營,而不是法律爭訟,也許航空史會完全不同,一間像波音這樣航空巨頭,真可能從他們雙手誕生。這段故事提醒我:有限資源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,持續精進技術、累積市場與財務能力,比短期的爭論與糾紛更能決定成敗。

 

有些競品甚至到我們網站炒幾句文案、卡一點油打擦邊球,想讓消費者誤認或買單。老實說,真的把消費者想得太簡單。我只是暫時將精力與有限資源投放最需要地方,不理會這些瑣碎的事情上。

 

揮汗播種,必歡呼收割。揮汗抄襲,必荒乎被收割。

到台北亮亮相

2012-2014

第一次被行政院農業生技推薦,之後連續三年北上參加台灣生技月,攤位在農業生技中心專區。能站上那個場合,是一路上許多人給的機會。其間,百草禾生技的大葉山芙蓉抗糖尿病研究成果,也陸續被三個國際期刊收錄。那年公司被農業生技中心列為重點扶植對象;隔年,我們拿到「優良產品廠商」獎牌。

 

但老實說,忙了三年,談錢傷感,不談錢很傷身。針對研究成果開發出第一代健康維持食品,公司收益並沒有表現特別亮眼。回想到當年在南鯤鯓代天府虔誠擲筊,為每一個要開發的品項逐一請示,現在回頭看,也懂了為什麼多半是笑筊或蓋筊。也許,研發主軸該再想一想:我要不要把「糖尿病」這條線重新定位,或至少做出必要的調整?

「李時珍」死2次

2016

新一代複方萃取物研發成功後,我曾考慮停掉舊配方產品。但經過成本試算後,發現新舊配方成本結構不同,在商言商,我決定兩者並行銷售。針對不同市場需求,我把新舊複方萃取分為 -B、-S、-W、-C 四款,對應不同用途。然而,新一代配方和產品該如何重新定位與推廣?我先嘗試投放到美容業。業務回報說,客人問:「山芙蓉安全嗎?」 這句話讓我腦中閃過創業初期的心情,就像觀音菩薩在念緊箍咒,金箍一圈圈收緊在孫悟空頭上,我頭好痛。

 

沒記錯的話,2014年衛福部明文規定,產品不得引用古籍,例如《本草綱目》證明其安全功效。當時我心裡暗自想:「李時珍要再死1次了」在謝博士的建議下,選擇依化妝品規範,用山芙蓉複方 HERCET® 萃取物稀釋後進行「角質細胞 (HaCaT) 存活率」測試(非人體試驗)。這是最簡單、安全合法,最終也順利通過。我又多一項山芙蓉複方萃取物安全性測試paper 供業務在行銷時證明安全性。但我發現衛生管理法規逐年加嚴,我需要再想辦法突破這些問題。

逃不過的「結界」

2018-2019

我需要一個更大舞台、更嚴苛刁鑽市場,來驗證新一代配方與產品實力,而後我選定了醫美。很多醫生在醫美行業中扮演產品把關角色。這次,業務回報訊息不再是「客人問」,而是進階到 「醫生問」(這算是進步?)。「山芙蓉安全嗎?有paper?」 我似乎一直逃不過這個「結界」。重金屬、西藥、抗菌檢測,這些在醫美行業醫生眼中,就像米其林餐廳評鑑的秘密客 - 你的餐點還不錯吃,但還不算美味,Bravo! 。於是我再次探詢業界可做醫療等級產品檢測公司。

 

針對新一代產品,我提供資金贊助與山芙蓉複方萃取物實驗原物料,協助一位博士生完成論文發表,結果證實 「山芙蓉複方萃取物 HERCET® 肌膚修護效果,超越單一山芙蓉植物萃取物」。我阿公真厲害,複方效果比單方還要好。接著,我們啟動了 IRB 認證(KMUHIRB-F(I)-201800041 計畫),並進駐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「傷口照護暨高壓氧中心」,以及「南科計畫組織再生與美容修復體驗診線示範中心」。

 

隔年,「集萃妍全方位修護凝膠」和「私密呵護凝露」,順利通過" ISO-10993 生物相容安全性"醫材規範檢測。接下來三年,我持續完善研究計畫與認證,進行 IRB 臨床評估:針對台灣山芙蓉(Hibiscus Taiwanensis)複方萃取物 HERCET®-S 對張力型線性縫合傷口癒合及疤痕生成的改善效果。也北上參加"台灣傷口照護學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"。

以HERCET®為名

2020-2021

開公司十多年最高興的就這一次,我將屬於台灣特有種植物"山芙蓉"。這個長年借用他人身分的私生子正式名叫 "HERCET®" 拿到第一張國際認可的身分證 INCI,可以光明正大標示抗氧化劑、抗微生物劑、抗發炎、肌膚修復等功效功用。INCI是國際化妝品成分命名法(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)縮寫,這是一個用於化妝品及類似產品的標準化成分命名系統。促進全球消費者、品牌商和監管機構透明溝通與貿易。次年再被歐盟 CosIng 也收錄了,也可以搭上飛往歐洲的航班。

 

HERCET® 私密呵護凝露也完成了歷時兩年半的研究計畫,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IRB(KMUHIRB-F(I)-201800041)針對重性陰道感染婦女及停經生殖泌尿功能進行完整臨床評估。公司熱銷十幾年舊配方"百草禾山芙蓉修護凝膠"送往韓國Ellead 進行24小時貼敷測試並通過。

新領域準備期

2022-2024

20年前,在六龜區種植經驗到後來與大武山原住民合作,我累積了兩次深刻教訓與學習。隨著未來新領域產品高規範要求,及國際經營環境變化 - 如 ESG、B 型企業、碳中和等議題,公司決定先與永齡有機農場合作,展開山芙蓉商業化種植,作為前導測試。同時,我們自建有機農場也已通過TFA有機農場驗證,邁出更穩健一步。

 

【HERCET®-w gel】研究計畫,也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IRB 展開。題為 Clinical effects of Hibiscus Taiwanensis Extract on Women with Genitourinary Symptoms of Menopause 的研究,歷時 6 年,最終成功刊登於國際期刊。此外,專利天然物 HERCET® 更獲得美國化學學會 CAS 編號登記註冊,擁有了另一張國際身分證。

慢行二十年,一步一故事

2025

或許你花了十分鐘,看完我二十年的創業旅程。從年輕走到中年,我的公司各項 IRB 與研究計畫仍在穩步推進,我也逐漸靠近完成阿公的遺願。創業不是短跑,而是一場漫長跋涉。過去二十年,沒有雄厚資金,也沒有強大團隊,一切靠自己慢慢摸索:有時緩慢前進,有時停下調整,再次嘗試。一路留下無數故事——從第一次實驗的失誤,到第一個產品的誕生,每一步都艱辛,但都值得。

 

只是,我不知道自己現在是站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高處遠望喜馬拉雅山脈,還是已經攀上聖母峰前最後幾百公尺。唯一確定的是,我未來很難再有一個二十年。希望快快迎來成果,也為自己加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