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|名稱|
|科學分類|
|台灣木槿屬分類|
簡歷
山芙蓉從學名英文的中間taiwanensis便知,這是台灣特有種,錦葵科、木槿屬的植物;他們和棉花是遠親,英文名字是Taiwan cotton。是一種高灌木,葉及花萼全株密生毛茸,葉形掌狀淺裂,花單生,花瓣五片;雄蕊多數,呈「單體雄蕊」,「單體雄蕊」是錦葵科植物的特有特徵。
葉形是廣三角心形,以花的顏色來說,清晨花朵綻放時是白色或粉紅色,到了午後至傍晚凋落前,則轉為紫紅色或粉紅色,花色一日三變。假如看到清晨的花是粉紅色的,有可能是山芙蓉的兄弟叫木芙蓉。
山芙蓉花色一日三變
花瓣為單瓣。如看到整株都是山芙蓉的感覺但是又被花瓣所迷惑,極有可能是木芙蓉重瓣品種。分佈台灣與蘭嶼島平野以至於海拔 1100 公尺以下的山區。 株高約 2~6 公尺,具觀賞及藥用價值。變幻多端具發展為庭園觀賞樹的潛力;花可食用,不論作沙拉、炒食或油炸均可口;木材色白質輕軟,主幹粗大者可供製木屐,其樹皮含纖維,早期原住民利用其樹皮編織各種生活器具用品,如籃子或者置放刀子的刀鞘、繩索。
莖:
株高約 2~6 公尺,樹皮老幹灰白拋除後可見翠綠樹皮,具多分枝;小枝直立或斜上昇,平滑、灰色。
葉:
葉具長柄單葉,近似皮革有毛,鋸齒端尖銳,基部圓形與心形跟木芙蓉差異最大在此,3~5裂片三角形,端銳尖掌狀脈,脈5~ 9條,表面凹背凸,表面綠色,背面淡綠色;葉柄長12~16公分。
花(已開):
花大單生具長柄,花冠淺鐘形張開狀,花開放時徑約 9~15公分,清晨初為白色,午後變為稍帶粉紅色,下午變為粉紅色,花色一日三變。
花苞:
由花苞型態至開花約需1週,花苞體態像似流星鎚。
花果:
由花苞型態至開花約需1週,花苞體態像似流星鎚,副萼8枚,線形先端鈍。
花蕊
鐘形花萼:
5片三角形裂片,端銳尖星狀毛;花瓣5枚,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,尖端鈍,基部呈楔形短爪狀。
果殼:
蒴果球形,徑約 2~3.5 公分,五瓣裂,外被茸毛,淡褐色,正面光滑,上有一黑色芽點,背面密佈長約 0.2 公分的淡棕色茸毛。
子:
直徑約1-1.5MM,富有絨毛。
原住民生活智慧
也因為台灣山芙蓉與台灣原住民生活上如此密切不可分,尤其是鄒族原民最多的阿里山,在阿里山公路因颱風受損的道路重建橋樑時,將新建橋樑命名為「芙谷峩」橋(鄒族語FUKUO 山芙蓉)。
百草禾生技立業根基
在本公司自建農場的過程中,與多位原住民朋友交流,發現不同族群對山芙蓉的草藥用途略有差異。百草禾生技深入研究後發現,原住民常以山芙蓉作為單方草藥使用,而吳進旺爺爺傳承的多種漢方秘方,發展出山芙蓉複方配方。這一切可說是人類因地制宜、從居住地自然資源中演化出對健康與疾病的智慧回應。
過去因語言、地理與交通因素,台灣原住民與平地居民少有交流,但對於山芙蓉的應用卻展現出驚人一致的智慧,也成為百草禾生技立業的根本。